突尼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从隆美尔的哭泣中,看到了纳粹德国的没落 [复制链接]

1#

导语:年,“沙漠之狐”隆美尔兵败北非,他带着残存的7万*队,开始了长达公里的大撤*。这次撤退是隆美尔人生中的低谷,也正是在这次撤退中,隆美尔第一次对纳粹德国感到无比失望。

隆美尔

隆美尔所有可以撤出来的部队都已踏上了西行之路,但是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却不断地对隆美尔进行谴责,因为他们那几个战斗力低下的意大利师没能撤出阿拉曼。德*最高统帅部也同样不再信任隆美尔,他们认为隆美尔是个抗令、专横的败*之将,因为隆美尔抵抗了希特勒固守阵地的命令,擅自带领部队撤退。

隆美尔没了朋友,没有人安慰和支持他。只有他的妻子露西在信中倾听他的悲鸣。

在隆美尔撤退的过程中,为了阻止美英联*的前进,希特勒派兵占领了科西嘉岛和突尼斯,并在突尼斯集结了5个师的兵力。希特勒为了守住突尼斯这个桥头堡,共投入了约25万*队,但这是否物有所值呢?如果在几个月前,他能把这批部队的五分之一用于增援隆美尔,恐怕隆美尔现在已经打过埃及了,盟*也根本不可能在北非登陆。而这25万人在第二年春天全都成了盟*的俘虏。

希特勒为他的英明决策而沾沾自喜,他派人告诉隆美尔:“你不用再考虑突尼斯的问题。元首大本营将借道的黎波里不遗余力地提供你所需要的一切,以便你重建自己的部队。”

希特勒

隆美尔对希特勒在北非采取的行动极为失望。他甚至愤怒地说:“但愿我是柏林一家报社的老板,这样我就可以每夜安然入睡,不用承担任何责任。”隆美尔心里明白,他在北非的失败与德国高官的指挥失误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谁让他是北非最高司令呢,北非的失败全成了他的错,所有人都可以把责任推给他这个败*之将。当“沙漠之狐”变成了败*之将,也就没有人愿意听取隆美尔的意见。德*、意*几乎所有指挥官,包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要求隆美尔放弃撤退,建立防线,坚守阵地,但他们却对隆美尔仅剩几十辆坦克,汽油所剩无几的事实充耳不闻。他们口口声声地说会送来补给,可一直到隆美尔撤退到突尼斯,他收到的最像样的补给也只是希特勒给他的反坦克炮。种种烦恼导致隆美尔在北非患下的病进一步恶化,隆美尔有好几次都晕了过去。

没有人为隆美尔着想,所有人都可以对隆美尔指指点点,只因为他战败了。虎落平阳被犬欺,就连那个从未受到隆美尔重视的意大利将*斯蒂芬尼斯,也开始嘲讽隆美尔:“谁知道呢?隆美尔只会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撤至另一个地方,他甚至还说要举手投降呢。”

隆美尔与其他三位陆*元帅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上,三人都要求隆美尔死守卜雷加。而隆美尔却反问他们,如何利用35辆坦克和57门反坦克炮去对抗蒙哥马利的辆坦克和辆装甲车,如果蒙哥马利利用其强大的实力进行迂回包抄怎么办。结果全场鸦雀无声,没有人可以回答隆美尔提出的问题。

没有人比隆美尔更明白北非的局势,他早就看出德*在北非已经弄不出什么大作为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在打阿拉曼的时候,可是一向不重视北非战场的希特勒不能很好地保障他的后勤补给,宁愿让25万人守突尼斯,也不愿将这支部队增援于他。他的那几个装甲师和战斗力几乎为0的意大利*队被活活拖垮在了北非战场。隆美尔现在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将部队撤出北非。

一天晚上,装甲*团为士兵们放映电影。看电影前要先看一部新闻纪录片,而这次放映的是隆美尔在柏林的记者招待会。屏幕上,当隆美尔意气风发地说着“通往埃及的大门已掌握在我们手中”这句话时,电影场内瞬间传来一片笑声。正在场内看电影的隆美尔感到羞愧无比,对于众人的耻笑,隆美尔还是坦然接受的,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被自己的对手击败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但让隆美尔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是那些来自德*或意*高官的一次又一次的羞辱。

那些令隆美尔瞧不起的意大利人骑在他的头上指手画脚,墨索里尼甚至要求隆美尔听命于意*将领的指挥。隆美尔直接抗拒了墨索里尼的命令,并将意大利人骂了个遍。他隆美尔就算再怎么无用,也不会比意大利人差。

而对于德国的高官们,隆美尔也是倍感失望。

有一次,隆美尔搭乘帝国元帅戈林的专用列车“亚洲号”去罗马。在列车上,他第一次看清了这个德国第二号人物、希特勒指定接班人的腐化形象,这个肥胖的六星上将的制服上挂满的不是勋章,而是各种各样的珠宝,别着镶有宝石的领针,手指上戴着几个过于华丽的戒指,嘴里不谈*治,不谈*事,而是喋喋不休地谈论着他收藏的那些奇珍异宝。隆美尔不敢想象当戈林接替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会怎样。隆美尔对希特勒和戈林极为失望,他看不到德国的未来。

戈林

在火车上,隆美尔为撤退拟定了一个新的计划,但这个计划却遭到了南线总司令凯塞林的嘲笑。“沙漠之狐”的计囊成了别人的笑柄,凯塞林的嘲笑似乎在说,失败之人没资格发表意见。

到了罗马之后,隆美尔和一群意大利将领再次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后来,德意双方将领在一个豪华的饭店里举行了一次宴会。宴会上,戈林当着德意全体将领的面,说了一句暗讽隆美尔的话,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隆美尔。“沙漠之狐”再也忍不住了,整个宴会上隆美尔显得神情恍惚,十分痛苦。他想起自己自战败以来所受的委屈和羞辱,想起自己一直没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不仅在战斗中孤立无援,在精神上也被排挤在外。在那一刻,他宁愿被蒙哥马利俘虏,也不愿在这里受这种奇耻大辱。他可以对敌人的羞辱嗤之以鼻,但是对于自己人的羞辱,他又能怎样呢?隆美尔再也忍不住了,宴会后,他伏在另一位德国元帅米尔契的右肩上,哭了出来。男儿好汉不流泪,这一哭,可见隆美尔受到了多大的伤害。而始作俑者戈林还专门为此事发了封电报给希特勒:“隆美尔已精神失常。”

从隆美尔的哭泣中,我们可以看到纳粹德国的没落。德国发起的战争本身就是非正义的战争,自古邪不压正,法西斯国家遭到世界各国的顽强抵抗。此为失去了“天时”。德*多线作战,但始终未能在任何一条线上取得突破性胜利,最终转攻为守,由主动变为被动。此为失去了“地利”。而在“人和”方面,“沙漠之狐”的悲鸣已经给出了答案,首先,纳粹元首希特勒的神智极其不稳定,有时很理智,有时却很狂热,这使他做出了不少错误的决定。希特勒这种捉摸不透的精神状态很大程度上与他吸*有关。其次,德意*团的高级将领中,充斥着许多无能的意大利将领,而那些稍有作为的将领,有些已经开始腐化,比如希特勒的接班人戈林,而有些则不能明白“将相和”的意义,有排挤贤能之意。失去天时、地利、人和的德国怎能不败。

北非战争结束后,隆美尔对德国的未来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早在盟*诺曼底登陆前,隆美尔就向希特勒表达过与盟*讲和共同对抗苏联的想法,但希特勒并未重视,而隆美尔也觉得只要自己能守住西线大西洋壁垒,德国就还有希望。但盟*最终还是突破了西线防御,德国必败无疑,而此时的德国也失去了一切谈判的资本。

隆美尔的哭泣,不仅是为他自己而哭,更是为了德国的没落而哭。#隆美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