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法指导微专题ldquo3S [复制链接]

1#

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地理组教师樊勇创办的公众平台,面向全体地理爱好者和地理教师提供优质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和新高考资讯的平台。

如果你是在读高中学生,置顶樊勇地理工作室!如果你高三毕业了把老师的工作室
  )

A.山谷

B.山脊

C.冲积扇

D.盆地

(2)图2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

A.减少了平方米

B.增加了平方米

C.增加了平方米

D.减少了平方米

解析:

(江苏)年4月19日,在突尼斯召开的“一带一路”遥感考古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突尼斯中南部发现的10处古罗马时期遗存,这一发现揭示了当时的*事防御系统与农业灌溉系统布局。下图为“突尼斯境内古罗马遗址遥感考古影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考古成果表明遥感技术可以()

A.完全取代传统的田野考古工作

B.确定地表、地下人类活动遗迹的时代

C.探知各种人类活动遗迹曾经的功能与作用

D.帮助分析较大地域范围内人类活动遗迹间的联系

(2)突尼斯中南部有利于遥感考古发挥其独特优势,因为这一区域()

A.人类活动较多

B.位于沿海地区

C.森林覆盖率高

D.地处荒漠边缘

解析:

(1)本题考查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遥感技术通过在飞机、卫星上搭载成像设备获取地面影像,遥感考古和田野考古各有优势,不能相互取代,A错误;遥感影像可以帮助分析较大地域范围内人类活动遗迹间的联系,但不能确定具体时代和各种人类活动遗迹曾经的功能与作用,B、C错误,D正确。

(2)本题考查影响遥感技术的地面因素。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地面影像,尤其对于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遥感考古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突尼斯中南部地处荒漠边缘,地表干扰较少等特征非常利于遥感考古发挥其优势,D正确;人类活动较多,干扰多,且对古代遗迹破坏较大,A错误;位于沿海还是内陆对遥感考古并没有影响,B错误;历史遗迹大多在地表有一定呈现形式,森林覆盖率高,掩盖地面标志物,影响成像效果,C错误。

地理信息系统(GIS)题组

(江苏)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题目中提到“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即需要分析当堰塞体垮塌后,下游沿岸哪些区域的居民点可能会被淹没并需转移,此时涉及分析过程,因此选择地理信息系统(GIS),故B项正确。RS能够获取堰塞体垮塌后大体的影响范围,但不能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故A项错误。GPS和BDS主要用来定位和导航,故C、D项错误。

(广东)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城市应建在地震破坏程度小,次生灾害发生频率小的区域,同时不能建在断裂带附近;图中丁处符合,故选D项。

(江苏)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2)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

(1)本题考查遥感技术获取信息的原理。遥感是利用电磁波对地面上的物体进行感知。地下水、岩层位于地下,无法感知,所以可以排除B、C、D,A正确。

(2)本题考查遥感技术应用。农业的适宜性评价就是评价某块土地适合发展何种农业,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水源与农业密切相关,所以②③④⑥正确,C正确。

(浙江)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年(图乙)和距今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题。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
  )

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②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③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解析:GIS的简要程序是: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根据题意可知,其研究过程是②①③,故D项正确。

某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制作专题地图,运用GIS技术打开河流、城镇两个图层,图层中十字星的经纬度相同。完成第17题。

如果将两个图层叠加,所得地图为(D)

全球定位系统(GPS)题组

(山东)右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技术可以()

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

B.解译积雪遥感影像

C.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

D.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

GPS具有导航、定位功能,而“获取”是RS的主要功能,“解译”“分析”是GIS的主要功能。

(江苏)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由题干“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知,提供短文联络是BDS的特殊功能。

巩固提升

1.右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根据经纬度位置结合遥感影像中的海陆轮廓等信息可知该区域为西亚和北非的部分地区,该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形成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A正确

智能手机一般具备拍照、网页浏览、地图查询、定位导航等功能。右图是“某智能手机的GPS功能显示图”。读图完成2~3题。

2.手机GPS功能的出现,说明()

A.GPS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

B.GPS技术可以扩大人们的出行范围

C.随着GPS技术的普及,民用GPS技术发展很快

D.有手机信号就能进行GPS定位和导航

手机GPS功能的出现,说明随着GPS技术的普及,民用GPS技术发展很快。

3.手机GPS能够实现的功能有()

①网络实时监视 ②所处位置获取 ③失窃汽车查找 

④行车路线追踪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GPS的功能主要是定位和导航,手机GPS可以获取所处的位置,也可以进行行车路线追踪。

4.动物研究人员经常为野生动物戴上一种特制的项圈,然后把它们放归大自然,以持续追踪并了解动物的生活状况和活动范围。这种做法主要依靠的信息技术是()

①RS ②GIS ③GPS ④GPRS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进行追踪说明运用了GPS技术;要了解动物的生活状况和活动范围,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则运用了GIS技术。

由于“精确农业”优点多,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已在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右图为“‘精确农业’系统工作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主要反映出()

A.工业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

B.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

C.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

D.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

图中有GPS、电子图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故图中内容反映的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6.下列目的,借助“精确农业”系统不能实现的是()

A.合理施肥

B.农产品品质鉴定

C.作物估产

D.土壤状况调查

通过土壤状况图可进行土壤状况调查,根据调查状况可分析出合理施肥量,根据产量图可以评估作物产量;但农产品品质鉴定借助“精确农业”系统是不能实现的。

7.根据“肥力电子图”对农田进行“精确施肥”,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借助的重要手段是()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对农田进行精确施肥,需要精准定位,定位需要借助GPS来实现。

百度公司根据LBS大数据(利用手机定位功能获得)进行计算分析,在地图上可展现人口流动的轨迹和特征。右图示意年春节前第五天离京人员主要去向省区及城市。据此完成下题。

8.右图的制作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和GPS

B.RS和GIS

C.GPS和GIS

D.RS、GPS和GIS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材料,完成9~10题。

9.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A.GPS—RS—GIS

B.RS—GPS—GIS

C.GIS—RS—GPS

D.RS—GIS—GPS

10.“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

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十一五”期间,我国依靠高分辨率(2米到10米)的卫星影像和“3S”技术,进行了第二次全国土地大调查,并建立了我国的“数字国土”。专家认为,“数字国土”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估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计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的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右图为冬小麦各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示意图,通过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

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其波谱特性不同,通过遥感获得某地冬小麦某一生长阶段波谱数据并与正常年份比较,即可判断出冬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而对产量进行预测,为后一阶段的生产活动提供资料。

本题以数字地球在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运用,来考查数字地球在农业和其他行业的运用。通过遥感获得的冬小麦在不同阶段的波谱特性,可分析冬小麦生长状况,并对产量进行估测。

(2)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国土”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天气变化,旱涝、长势、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农业污染环境状况监测与预报,提出解决措施等。

“数字国土”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的工作:一方面要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改革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分析“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对这些影响因素所能产生的有利影响。

(3)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国土”的相关技术?

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测;生物分布、生长监测等

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其他领域也可以运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带分布等。

大家都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