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影视剧照)
一、北黎冲突拉开了中法战争第二阶段的序幕
年6月13日,法军中校杜森尼率领一支约人的纵队北上,企图接管中越边境的谅山。6月23日,法军纵队抵达谅山以南的观音桥附近,驻防于此的清军派人与法军交涉,表示清军已知法军前来,但清军没接到撤退命令,希望法方与总理衙门交涉,一旦撤军命令下达,清军即刻撤回中国边界。
杜森尼表示,他接到的命令是不容停止的前进,并要求中国军队撤退。清军代表指出:两国和议已成,希望法军不要再生枝节,但杜森尼态度强硬蛮横,他警告清军:一个小时后,法军将继续前进。
一个小时后,法军强行闯入清军驻地,双方发生激战。清军拥有人数优势,他们依托丛林向法军射击,并计划包抄法军退路,法军凭借优势武器且战且退,跳出了包围圈。此役法军伤亡近百人,清军伤亡三百人以上。这就是中法战争期间著名的北黎冲突。
中法外交人员会晤
北黎冲突以前,中法战争已告一段落,两国签订了《李福协定》,协定对中法两国的和平做了框架性规定,但详细条款还没谈成,特别是清军的撤军时间未定,而这直接酿成了北黎冲突。
北黎冲突后,法国指责清政府蓄意破坏和平,清政府则认为是因法国误会而造成的恶果,双方相互指责对方应该承担此次事件的责任。此后中法两国重开战端,战争迅速升级,战火从越南北部扩展到了中国沿海,中法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中法战争形势图
(中法战争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12月~年6月,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为年6月~年3月,战场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中法战争第二阶段的战争形态,主要表现法国舰队对福州和台湾岛的封锁,以及清政府为打破封锁而进行的各种努力。
二、法国封锁方案的施行
(一)封锁福州和马尾船厂
海上封锁是近现代战争中常见作战手法,它是指己方利用海军优势封锁、切断敌对方海岸与外界的联系,逐渐使其瘫痪、窒息进而屈服,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军事目的。
北黎冲突后,法国做了两手准备:军事上,派遣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舰队来华,筹划“据地为质”,计划占领福州和基隆,以这两个开埠城市为质,迫使清政府接受法国提出的撤军、赔款等要求;外交上,命令驻华公使巴德诺与清政府南洋大臣曾国荃谈判,谈不拢就用军事手段。
7月13日,孤拔率领舰队到达福建沿海,停泊在马尾等地方,监视福建水师,并威胁福建水师“不许移动,动则开炮”,两军相互对峙。法国总理茹费理宣称:“法国兵船已泊中国海口,决裂时即可据地耳!”
法国海军中将孤拔
外交方面,巴德诺要求赔偿二亿五千万法郎,并以中国答应赔偿为谈判的先决条件。曾国荃为促成和局,表示最多给50万两(相当于约万法郎),并声明这不是赔偿,而是给谅山死难法国兵的抚恤费。此举遭巴德诺断然拒绝,清政府也申斥曾国荃处事不周,不应该向法国示弱。谈判彻底破裂。
8月21日,法国开始实施“据地为质”计划,为了避免其他列强反对,法国舰队没有占据福州,而是在袭击福建水师之后,又进攻马尾船厂。(茹费理指出:我们的计划,乃尽量置无要塞的城市及外国租借地于一切直接军事行动之外,避免受波及,所以福州城并未曾受任何损害,我们专攻船厂、炮台及河面上的舰队。)
马江海战油画
当时,清军在马尾船厂附近有数千人,并且在船厂埋藏了地雷炸药,而孤拔手下能登陆的水兵只有不到人,所以法军并没有占据马尾船厂,而是用舰炮远距离轰击,摧毁了这座远东第一大造船厂。
福州被封锁,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尾船厂毁于一旦,使清政府深感忧虑。但清廷又担心赔款求和会示弱于列强,引发其他国家的争相效仿(巨款坐输,示弱四邻,效尤踵起,和之悔也),所以决定坚持抵抗,不再委曲求全。刚刚主政的醇亲王奕澴认为:中国陆军,法国水军,各有所长,战争胜负还未可知,岂能因为马江之战而中止?
马尾船厂的一座船坞
(二)封锁基隆和淡水
法军未能如愿占据福州为质,于是又把目标投向了一海相隔的台湾。经过一番评估,法军认为台湾防御力量薄弱,商业价值巨大,其中基隆和淡水每年的海关收入加起来超过万法郎,基隆的煤矿每年产值达万法郎,因此,法国人认定“在所有的担保中,台湾是最良好的、选择得最适当的、最容易守、守起来又最不费钱的担保品”。
早在孤拔对付福建水师之时,其副手利士比就率领三艘军舰摧毁了基隆炮台,企图占领基隆煤矿,但煤矿距海有6公里,地形复杂,利士比曾派士兵登陆,被刘铭传指挥的清军包围击退,只得回到海上,坐等援兵。
9月30日,孤拔率领舰队抵达基隆外海,开始实施占领基隆、基隆煤矿以及淡水的计划。法军兵分领路:孤拔率军攻占基隆城和基隆煤矿,利士比率军攻占淡水。
基隆城就在海边,孤拔凭借舰炮的强劲火力,轻松占领了城市以及海湾的第一道高地,但是基隆城与煤矿之间还隔着3道重重相叠的高地,清军据险而守,法军人少,无法前进一步,只能勉强守住城市。淡水方面,利士比再次被清军伏击并击退。
法军无法占领目标,只得退而求其次,派舰队封锁基隆和淡水。当时,驻台清军的兵员、粮饷、武器都需要从大陆运过去,如果不打破法国舰队的封锁,驻台清军撑不了多久。
刘铭传
(三)封锁台湾西海岸
中法并未宣战,清政府可以利用中立国的船只运送军队或军需品。毕竟法军只封锁了基隆、淡水,除了这个两个港口,其他地方都可以登陆卸货。鉴于此,孤拔建议封锁整个台湾。巴德诺也认为扩大封锁很有必要。茹费理表示:“我海军总司令已受命致力于防御工事和必要的封锁,以保证我们在基隆的扎守和全岛的围攻。”同意了二人的建议。
10月20日,孤拔对外宣布从23日起封锁台湾西部各口岸:
台湾岛沿岸包括鹅銮鼻至苏澳之间,由西向北(上述地点之位置:前者北纬21°55,东经°30,后者北纬24°30,东经°33)之全部港口及停泊地将被我们所指挥之法国海军实行封锁,所有友好国家之船只必须在三天内装载完毕并离开封锁区。我们对任何企图违反上述封锁之船只将按国际公法及有效条约采取行动。
其部署为以6艘军舰于基隆海面,以3艘军舰于淡水海面,以1艘泊马祖,以2舰往返基隆、马祖间。
法军巴雅号铁甲舰(Bayard)
局势陡然紧张起来!大量往来民船被法国军舰击毁,外国商船也被法舰阻止,两岸人员物资转运、公文往来日益困难。刘铭传面临自开战以来的最大压力,表示“台北惟茶米不缺,第一无饷,日久兵不能敌,民亦不安”,“将士伤病之后,气衰力竭,敌如添兵,势不能支,望援师如同望岁”。
此后,法军援军开到,封锁持续升级,年3月法军军舰已达到35艘,封锁达到顶峰。伴随日益严峻的封锁,法军还不断增兵基隆,使基隆驻军达到了人,但是由于基隆恶劣天气和供应不足,导致法军病员激增,煤炭、粮食、火药缺乏,加之清军人数是法军三倍,所以法军无力向基隆周围发动大规模进攻,只是分兵攻占了澎湖。
清军方面,刘铭传鉴于部队师老兵疲,缺乏攻坚武器,且补给线被法军封锁,也无力发动反攻,于是在基隆外围依据山河之险,固守待援。
中法战争(影视剧照)
(四)公海搜查与阻禁漕运
法军进退维谷,清政府不肯屈服,双方进行着意志的比拼。为了逼迫清政府低头,法军又设想和尝试其他集中封锁方案。
早在法国舰队刚开到中国时,孤拔和巴德诺就建议舰队北上,占领旅顺和威海卫以封锁北直隶,这些地方是京畿重地,能对清政府形成巨大威胁。但由于兵力不够,且担心孤拔乱来会遭致其它列强反对,茹费理没有同意这个提议。
等到年年底法军在台湾受挫,再次想起来北上封锁渤海湾时,北方海域已开始封冻。而此时,英国已经承认中法处于战争状态,并根据中立原则禁止法国军舰在香港补给。法国便不再顾忌英国态度,开始在公海和中国各海口搜查他国船只,查禁军火。
在查验第三国商船的同时,法国舰队还于年2月底巡逻长江口,阻禁北上漕运——将米作为战时禁制品,禁止运往广州以北各口岸。
内河漕运船只
长期以来,中国北方尤其是京畿地区的粮食都高度依赖漕运,咸丰朝以前,漕运主要走大运河,咸丰朝以后,漕运以海运为主。法国阻断漕运,就是为了掐断京畿地区的粮食供应。
阻断漕运确实打到了清政府的痛点,但在这项政策起效果之前,中法就停战了(4月初)。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法国舰队还对广西北海进行了封锁,目的是阻止清军通过北海港向在越南的清军运输军火,然而清军运输军火并不经过北海,所以法军封锁北海完全是无用功。
三、清军的反封锁措施
中法战端重启之后,清政府考虑到万里海疆必定烽烟四起,做了必要的战备工作,法军实施封锁之后,清政府积极调动各方资源,作了各种反封锁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军事手段——沿海地区备战,海陆两面牵制
战争再次打响后,清朝沿海战略要地都加强了战备防范。在广州,两广总督张之洞在沿海增建炮台,铺设水雷,并封闭了虎门以上的珠江航道;在吴淞口,清军对航道进行了填堵,只留一个小口供外国商船出入,还加强了吴淞口炮台的防御;在镇海,清军用石船、木椿封堵港口,还在山上修建了暗炮台,其他如闽江、台南、淡水、基隆等地,都做过类似的备战工作。此外,清政府还从内地调兵支援沿海各地,战争波及省份的官员也纷纷募兵加强防守,并鼓励士绅们兴办团练,准备抵御法军登陆。
法国海军实力强大,清军无法与之正面对抗,清政府决定在北越陆地战场发动反攻,牵制法国军队。马江海战后,清政府明令“陆路各军,有应行进兵之处,亦即迅速前进”,法军全力攻台后,清政府又命令桂军和滇军合力进兵,直逼西贡,迫使法军回援,以减轻基隆战场压力,还鼓励刘永福黑旗军进攻太原、北宁等地。
中法战争(影视剧照)
清军虽然兵力占优势,但以新兵居多,素质差、士气低,且缺乏重武器,很难攻下法军重兵防守的城市。而且交通环境恶劣,东西两路大军沟通困难,无法有效配合,只能各自为战,虽然付出了惨重牺牲,取得的战果却十分有限。但即使这样,清军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法军,当时法国派到远东的援兵,有三分之二投到了越南,三分之一投到了台湾。
另一方面,法军封锁台湾后,清政府也曾筹划从南洋和北洋抽调军舰,运输军队和军火赴台。年年底,李鸿章从北洋海军中抽掉了“超勇”和“杨威”2艘军舰,曾国荃从南洋海军中抽调了“开济”、“南瑞”、“南琛”、“澄庆”、“驭远”5艘军舰援台。但是12月朝鲜发生“甲申事变”,北洋的2艘军舰被调回。
南洋的5艘军舰畏惧法军,没有开赴台湾,而是徘徊在温州湾和三门湾一带。孤拔闻讯后亲率7艘军舰北上截击,五舰迅速撤离,“澄庆”、“驭远”被法军逼入石浦港后,放水自沉,其余三舰驶入镇海港,在海岸炮台的配合下,与法国军舰长期相持,直到战争结束——牺牲很大,但也起到了部分牵制作用。
镇海保卫战(影视剧照)
(二)经济手段——筹措饷银,接济台湾,断法补给
战争进入僵持阶段之后,拼的是双方的经济实力。此时,法国早已从普法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高利贷帝国主义蓬勃发展,钱多得花不完,到处借给别的国家,完全不用担心军费。清朝方面,虽然顶着“同光中兴”帽子,但这明显属于谬赞,清廷国库连年亏空,更何况一个农业帝国,本来就很难负担得起一场与工业强国的持久战争。如果不解决军费问题,清政府必输无疑。
早在战争爆发之初,就有大臣提醒清廷:战争一旦打响,商业必受波及,关税、厘金收入骤减,如果没有大量军饷储备,军事行动很难进行。为此,清廷开始着手整顿财经,开源节流,筹措军费,主要措施包括整理旧税、开辟新税、简政节费等。
节流能立竿见影,比如裁撤冗员、削减各部门经费、削减内地驻军口粮、停止非紧急工程等等,但开源是个缓慢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起到效果。
所以开源节流缓不救急,不能彻底解决军饷问题。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耗费白银0多万两(耗帑金二千余万),仍远远不能满足战争需求,剩下的钱主要靠借外债。李鸿章就曾说过,中法战争打响后,累计借洋债二千万。其中战争第二阶段,各地方政府一共借了6笔外债,总数约万两白银。
这意味着清政府打中法战争的军费,有一半是借的外债。这也是清政府能坚持到最后的原因。
台湾保卫战(影视剧照)
经济手段的第二点体现在接济台湾上。台湾岛开发程度有限,刘铭传无法依靠当地资源抵御法军入侵,兵饷炮械都依靠从大陆转运。孤拔封锁台湾后,转运变得异常困难,但清廷坚持“援台是第一要务”,花大力气租外国商船和民船向台湾运送兵员、军火以及饷银。外国商船有中立国旗帜做掩护,运输量也大,是运输主力。
几十艘法国军舰,根本无法严密封锁几千里海岸线,更何况当时没有雷达,晚上偷运神不知鬼不觉。外国商船在清朝官员的重赏之下,也乐于效力,才不管法国佬的封锁禁令。比如聂士成就曾率领官兵,趁着夜色,乘坐外国轮船渡海来台支援刘铭传。
总而言之,清军坚持偷偷为刘铭传“输血”,使法军的封锁效果大大折扣,这也是法军啃不动台湾的原因。
法国总理茹费理
清政府在大力接济刘铭传的同时,也在动用各种力量切断法军补给,尤其是军舰燃煤。总理衙门曾照会各国驻华公使,要求各国商人不要卖煤给法国军舰,严守中立。对于不守规矩的外国商人尤其是英国商人,清廷还发起了强硬的外交交涉,要求严惩违禁商人。此后,总理衙门又照会英、德、美公使,宣布将煤列为违禁品。
法军的补给主要来自于香港和西贡,英国于年12月严守中立后,法国军舰只能依靠西贡补给,补给线的延长,大大加重了法军的补给难度。
除了煤炭管制之外,清政府还动员沿海民众参与切断法军补给,比如通告沿海居民不卖食物给法军,或者鼓励民众把法国船只带到容易搁浅的地方等等。
燃烧煤炭的军舰
(三)外交手段
随着对西方认识的深化,清政府在战争期间,曾积极通过外交途径争取其他列强干预,希望以夷制夷,对法军的封锁施加压力。
法国从普法战争中站起来之后,加大殖民扩张的力度,与其他列强关系比较紧张。比如法德两国是世仇,法英为争夺埃及大有火并之势,法意为争夺突尼斯和埃塞俄比亚闹得不可开交,法国与比利时、葡萄牙为争夺刚果河下游而互不相让。
清政府曾先后争取与英、德两国结盟,共同对付法国,还曾以法国封锁导致在华利益受损为由,怂恿英国向法国施压,但这些外交措施最后都没收到效果。
英国虽然与法国有尖锐的矛盾,但是它更担心“中国的任何胜利将普遍对欧洲人产生严重的后果”,因为一旦中国赢得对西方强国的胜利,必然会再次“妄自尊大”,损害整个西方在华利益。此外,英国还希望法国深陷对华战争泥潭中,便于英国在其他地方挖法国墙角。
德国的想法与英国差不多,它也希望法国深陷战争泥潭,使之无暇顾及欧洲事务,方便德国谋取欧洲霸权。
普法战争
四
在法国实施“据地为质”战略,对台湾岛和沿海地区进行封锁后,清政府始终没有屈服,而是调动各方资源,运用各种方法,打破法军封锁,这些方法所起的效果各异,但从中法战争的最终结局而言,清政府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
从中法战争中清政府的作为可以看出,清政府已不是鸦片战争时期颟顸无能的状态,通过开展洋务运动以及几十年的对外交流,清政府有了一定的对外战争的能力与经验。整体而言,中法战争是晚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表现的最好的一次。
《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在“台湾封锁”问题上的外交努力》
《中法战争期间法国对华封锁的施行与变化》
《中法战争期间的封锁与对策》
《论北黎事件的真相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