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正是软籽石榴成熟时节。
伴着秋日的阳光,驱车来到了盘州市羊场乡张家寨村突尼斯软籽石榴种植基地,石榴树沐浴着阳光雨露生长。村民们正忙着拆掉保护袋,小心翼翼将一个个圆溜溜、红彤彤的石榴放进篮子里。
年,张家寨村引进云南鸿丰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软籽石榴产业。年种植面积亩,覆盖农户户人。年石榴开始挂果,产量年年递增,今年达到吨,产值万元。
自年以来,产业基地推行“返租倒包”模式,将部分土地承包给懂技术、会管理的村民种植。种植大户张福丽、金明欢夫妇与技术人员冯补康便联合承包了亩,进行自主经营。
“石榴亩产斤,鲜果收购价5元/斤,亩产值00元,除去土地流转、人工、农资等费用,亩产净利润在元左右。”张福丽说。
采摘软籽石榴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就有了就业的门路。产业发展中,通过“三变”改革强化利益联结,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获得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每亩年均增收元。
“我家的地都入股公司种了软籽石榴,一年能分红多元。除了每年的固定分红外,我平时在基地打工,每天至少有80元工资,多的一天可拿到元。相比以前务农,不但轻松,而且收入高,没想到自家也成了‘上班族’。”正在采摘石榴的张家寨村民张光粉和同伴们有说有笑,幸福满满。
在张家寨村的销售点,前来采购的人接踵而至。“这里产的石榴皮薄籽软汁多味甜,我已是第三次前来购买了。”从红果城区开车前来的吴军,此次又买了多斤,准备送给亲朋好友。”
此外,基地还拓宽经营增收渠道,实施林下养鸡羽、养鹅余羽;培植特色石榴观赏盆景,定价88元/盆。
新民镇也是石榴基地,曾经因种植传统农作物挣不到钱,新民镇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成片的梯田成了撂荒田。
年3月,新民镇俄项井村民周永在外务工多年后决定返乡,誓把“撂荒田”变成“致富园”。他从村民手中流转了多亩土地,创办了福宝银软籽石榴种植基地,用种植软籽石榴来“唤醒”长期撂荒的土地,带领村民走一条特色富民兴业之路。
“去年通过线上营销,石榴卖到天津、广州等地,短短20来天就全部售罄,收入30多万元。”周永说。今年,石榴基地进入盛果期,产量将超过吨,收益会十分可观。
张家寨村软籽石榴
为了紧密与村民的利益联结,牵头负责产业发展的各个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支付土地流转费,同时,还组织村民到基地务工。
正在采摘石榴的俄项井村村民李兰珍,由于年纪大了只能在家务农。如今村里有了石榴基地,在基地务工一年能有近2万元的收入,这让李兰珍找到了增收门路。
昔日撂荒田,今朝果满园。靠石榴种植这把“金钥匙”,成功开启了新民镇果农增收、产业富农、致富奔小康的大门。
目前,盘州正在规划软籽石榴精深加工及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将在产品研发、加工及物流配送等方面获得新的突破,产业链条将逐步得到延伸,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前端联结种养基地和广大农户,尾端联结流通业和服务业,决定着农业增值程度、农民富裕程度和农业现代化程度。
为推进六盘水全市如石榴、猕猴桃、刺梨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该市将开发精深加工新产品及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开展特色食品加工等领域智能制造研究与示范应用,同时,支持建设农产品加工中心,推动提取、配制、发酵等加工环节机械化智能化,力争到年建成2个以上区域农产品加工中心,特色优势产业及优质粮油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孙大方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瑶
编辑顾冰洁
编审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