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果说德*中知名度最高的是陆*元帅隆美尔的话,英*方面没有任何疑问的就是陆*元帅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不仅是隆美尔的宿命之敌,更是德国非洲*团的噩梦,因为自阿拉曼会战之后,德*以往在北非势如破竹、力克盟*的好运就此烟消云散,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场巅峰会战的故事吧!
阿拉曼会战
年初,甫在“十字*作战”中退出昔兰尼加的德*非洲装甲*团,随即在1月下旬的反攻中回到加查拉,德*即在此驻扎,以恢复此前在激烈战斗中所损失的物资装备与车辆,并让部队恢复元气。
由于班加西港现在已经开放,补给送至德*部队的距离已经大为缩减,后勤问题不再像年前一般严重,而德国空*第2航空*团也对马耳他岛发起猛烈不间断地攻击,使得轴心国越过地中海的海运顺畅,于是隆美尔得以囤积其预备于夏季发起攻势的资源。此时德*非洲装甲*团拥有装甲兵第21师、装甲兵第15师两支装甲打击兵力,这两个师的坦克人员,累积了年余的沙漠地区作战经验,堪称为沙漠机动作战的好手。
年6月的加查拉之战,可以说是隆美尔*人生涯的巅峰之作,运用灵活的机动打击,非洲*一举击溃了英国第八*团装甲部队,夺取了长期围攻不下的托布鲁克港,并将英联邦部队赶过利比亚和埃及边境。
上图是隆美尔在战斗期间视导第一线战斗部队,其位于由Sd.Kfz.半履带甲车所改装的通信指挥上,这辆指挥车命名为“狮鹫”。
年5月26日,非洲装甲*团在隆美尔的指挥下,对着英联邦第8*团位于加查拉一线所布置的坚强防务发起攻击,装15、装21师,协同意大利攻城锤装甲师、第90轻型师,由比尔哈凯姆以南采取大迂回路线绕越英*正面防线,深入至战线后方。在骑士桥据点所爆发的坦克会战中,德*装甲部队击败了英*装甲部队,英*防务已经开始崩解,受损颇重的英国第8*团仓促向后转移,德国装甲部队趁势一举冲入托布鲁克,轴心国围困年余没有攻破的托布鲁克,就这么落入隆美尔手中。当托布鲁克失陷的消息传来,英伦三岛震动!
阿拉曼英联邦部队指挥官蒙哥马利元帅,他正确地认出英*的特性与德*的弱点,强调以符合英*特质的战法来因应善于机动的德意志非洲*,因而在第二次阿拉曼会战中击退轴心部队。
现在隆美尔驱策他的装甲部队继续向埃及边境进*,对败退的英*实施猛烈的追击,英国第8*团一败涂地,仓皇退至埃及境内的阿拉曼,这是英*在亚历山大港面前,最后的一道阵地。假如这个最后据点仍遭德*非洲装甲*团冲垮,则德*将可长驱直入苏伊士运河,那么英联邦在中东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然而接下来德*对于英*阿拉曼据点的攻击,却都未能达到颠覆英国守*的地步。英国中东地区总司令奥金莱克爵士总能够抓到德*攻击的弱点实施反击,而让德*无法达成其驱逐英*的目标。这一连串的战事即为第一次阿拉曼会战。
尽管奥金莱克已经让英联邦部队在阿拉曼稳住阵脚了,但丘吉尔为了振奋英*的士气,制造气象一新的气氛,执意阵前换将,将中东地区总司令与第8*团司令统统换人。丘吉尔任命亚历山大将*担任中东地区总司令,蒙哥马利接掌第8*团司令一职。在新官走马上任之际,丘吉尔也将大量的物资援助送往北非,以改善英*的地位。对丘吉尔而言,这似乎正是英联邦的生死存亡关头。
第二次阿拉曼会战,英*首次动用了从美国租借的M4雪曼中型坦克,该款中型坦克能够与德*的IV号坦克相抗衡,使得英联邦部队久已丧失的坦克技术优势获得了适度的弥补。
上图:第八*团所属之M4A1雪曼沙漠型。
8月30日,隆美尔发挥主动,再次发起对阿拉曼的进攻。由于阿拉曼位于地中海岸,其南面有一颇大的盖塔拉洼地,该洼地以南,即是辽阔的沙漠。在盖塔拉洼地的屏障下,英*只要专注于由地中海岸至盖塔拉洼地正面64公里的防线即可,这即是当初奥金莱克选定在阿拉曼作为最后据点的缘由所在。现在蒙哥马利将钝重的步兵布置在阿拉曼防线北端,在南面则有一片广大密集的雷区作为掩护,坦克打击兵力则位于战线后方待命。
由于地理形势先天上的限制,隆美尔决心派遣德国装甲部队由南面缺口迂回进入英*战线后方,迫使英国坦克部队在德*预选的战场上决战,以求一举歼灭英*的机动打击力量。然而由于未能侦知英*所布设的雷区,装甲15师与装甲21师的坦克纵队一头就驶进了这片雷区中,德*装甲师被拘束于英*阵地与雷区之间的狭小区域,不但战术奇袭完全丧失,连战场机动性也已无从施展了。
隆美尔仍旧执意进攻,结果德*装甲部队却又一头撞上有重兵防守的阿兰哈法高地,德*损失了相当数量的坦克;加以英*装7师由从德*南翼出击开始反击,德*攻势已经无法继续实施。在英*由南面进行封锁以前,德*只能匆忙撤出了战场,这即是隆美尔徒劳无功的“阿兰哈法会战”。
在阿兰哈法会战进行之际,轴心方面后勤运补的紧绷状况已经浮现,由于原定夺取马耳他的作战计划因故流产,现在英国皇家海*主宰了地中海,将轴心国驶往北非的油轮大量击沉,位于战线最前端的德*装甲部队开始缺乏油料,一旦燃料补给不上,则再如何强有力的装甲部队也沦为无用武之地。
相对轴心国方面的窘境,英联邦部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补给,新锐部队抵达,由美国租借的大批新式坦克也陆续抵达。这就是美*在二次大战中使用的主坦克:M4雪曼。M4雪曼乃美*观察二次大战欧洲战场上的激烈装甲部队作战,按照德*与联*坦克对战所得出的经验教训,所开发出的新式主战坦克。M4性能可靠,操作与保养简便,拥有75mm,40倍口径的坦克炮,正面装甲达到76mm,已足以和德*换装43倍口径7.5cm坦克炮的IV号坦克相匹敌。本次*援北非英*的是M4A1沙漠型,也就是按照英*遂行沙漠地区作战需求而做出改良的车种。
第二次阿拉曼会战,蒙哥马利善用物资优势的特长,以消耗战来面对善打机动战的德*,英*无论在坦克、火炮,乃至步兵等方面均占有优势。上图是英*步兵在沙漠中进行战术操演时的摄影。
现在战略的天秤已经向英*倾斜。第8*团司令蒙哥马利准备在一切物资装备备齐之后,向轴心国部队实施决定性的反击。蒙哥马利了解自己部队的优缺点以及德*的特性,所以蒙哥马利决心要在自己所塑造的战场形势下与德*决战,这样才能将英*的优势发扬出来,并减损德*所擅长的战术打法的效力。蒙哥马利将不再和隆美尔玩沙漠机动战,这是德*装15、装21师官兵的绝活,他准备了一个大规模的消耗战来迎接轴心部队。
为了这个目标,蒙哥马利尽可能延迟发起大攻势的时程,以累积更多的物资与装备,务必达到数量上的优势。到了10月下旬,在丘吉尔不断地催促下,蒙哥马利决心实施其对北非轴心部队的最后一击,那就是“捷足作战”。英联邦部队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支持,无论在兵员、火炮、坦克数量上,均优于轴心部队。
英*将以辆各式坦克对决轴心方面的辆各式坦克;轴心方面的坦克还有相当部分属于战场效能不太高的意大利坦克,而轴心方面油料的严重短缺,更限制了德*坦克出动的数量。总之,德*处在极端不利的状况之下。
上图:德*一辆在战斗中遭击毁的IV号坦克F2型。自年中开始,为了提升IV号坦克作为主坦克的性能条件,现在出厂的IV号F2或G型,将换装7.5cmL/43倍口径长管坦克炮,使用IV号坦克具备与盟*新推出的主坦克相抗衡的能力。
年10月23日23:00,英联邦的总攻在余门火炮的轰击中揭开序幕。此时隆美尔人在柏林,尽管在攻势的第二天就匆忙返回北非前线,但面对态势的不利,即便是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也回天无力。
在蒙哥马利刻意布置的消耗战之下,非洲装甲*团的情势危殆。尽管英*坦克损失相当重,初期的攻击就损失了辆坦克,但英联邦部队有着美国的物资支援,经得起消耗,但德*却不行。
11月2日,蒙哥马利再度发动新一轮攻势“压制行动”,将攻势压力增强。蒙哥马利始终控制作战进程,决不让德*发挥其特长,施展其拿手的机动作战。在这种高压的消耗战之下,英*终于突破了轴心*的防线,造成双方的态势失衡,轴心*的情况迅速恶化。
此时如再不向后转移,德国北非*团恐将全*覆没。隆美尔即向希特勒建议撤退,但接到的却是希特勒不容置疑的“不是胜利就是死亡”的命令。面对着蒙哥马利的消耗战,德*方面已无法再支撑下去。
11月4日,隆美尔决心违背希特勒“不准撤退”的命令,下令部队自阿拉曼面前阵地脱离,向埃及——利比亚边境转进。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于焉到来。蒙哥马利的第8*团于是取得了第二次阿拉曼会战的胜利,11月5日,英*掳获大量的轴心部队官兵,隆美尔此去则永不复返,德*最后于年5月自突尼斯被逐出北非,德意志非洲*的传奇也至此告一段落。
最后给大家推荐《沙漠跳鼠:蒙哥马利》,国人出于普遍对德*的偏爱,严重地扬隆抑蒙,但这不妨碍由于蒙哥马利对盟*的贡献和其高超的*事能力加速了二战结束的这一既定事实。除本文讲述的阿拉曼战役外,诺曼底登陆也是蒙哥马利*事生涯中的杰作。他凭着真才实学和埋头苦干的作风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伟大将领,想了解蒙哥马利的朋友,不要错过此书。
本书正在活动中,领劵立减30元,入手只需50!正版链接在下方,自取↓↓↓
¥30《沙漠跳鼠:蒙哥马利》正版直发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80.5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