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库尔斯克会战ldquo绞肉机rdq [复制链接]

1#

库尔斯克会战,是发生在年下半年一场震撼世人的战斗。苏德双方先后投入了多辆坦克,数百万兵力在库尔斯克大草原上展开厮杀。这是一场不逊于凡尔登战役的“绞肉机”,战争结束后,苏*伤亡更加惨重,但德*的主力也毁于一旦。

从战略角度上看,德*在库尔斯克会战里,是一场惨败。即便是放在今天,我们都不知道78万德*是如何面对两百万苏*镇定自若,选择正面进攻的。这既不符合兵法,也不符合曼施坦因的战术思维。德*装甲*团的优势,并不在于正面攻坚,但库尔斯克会战当中,德*的表现无疑是被苏*拖进了一场消耗战中。

一旦德*陷入消耗战,苏*就可以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盟友援助,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德*为什么如此急切要找苏*主力决战?库尔斯克会战之前,德*刚刚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非但如此,在北非战场突尼斯也遭遇败绩,北非的10万德*几乎毁于一旦。也就是说德*在短短三四个月内就损失了三四十万精锐。

这无疑是阿道夫难以接受的。此时的德*,急需一场胜利来挽回颜面,尤其是阿道夫的威信。在这种情况下,库尔斯克会战爆发了,这场战役引发了德*高层的一场巨大分歧,古德里安和莫德尔提出了反对,连曼施坦因本人也认为,库尔斯克最佳的战机已经不复存在。

但阿道夫依然决定进行这场“豪*”。阿道夫在*,他的精锐力量可以突破苏*的阵地,为他带来胜利。但彼时苏*已经构筑了10公里的宽阔防线,这已经成为了绞杀德*有生力量的案板。库尔斯克会战的最终结果差强人意。苏*付出了一百多万人的伤亡代价,守住了突出部,德*损失大概在50万人,看似是德*取得了胜利。

但这50万人是德*最后的精锐力量。从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德*最后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