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看白癜风看的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年5月26日,法国总理保罗·雷诺来到伦敦,跟丘吉尔商谈欧洲局势。而这一天,英国战时内阁已经在讨论如何应对,但是没有讨论出结果。
当时德军攻势凌厉,盟军已经溃不成军。
雷诺提议让墨索里尼调停来争取和平,毕竟《慕尼黑协定》就是墨索里尼调停的结果,雷诺甚至说可以答应墨索里尼的任何要求。
27日,英国战时内阁继续召开会议,讨论的内容加入了雷诺的提议。
当天,雷诺的提议被否决了,但是战是和,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比如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的理念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和平的机会,他认为应该尝试任何一个和平方案。
哈里法克斯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差点就成了张伯伦的接班人,要不是最后关头,他自己主动退出,丘吉尔估计不容易当上首相。
一直到28日,战时内阁才一致认定,求和是不可能的,只能坚持抵抗。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英国坚定了抵抗的决心呢?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维护大英帝国的尊严
当时伦敦也有少数人把意大利的斡旋当做最后的希望,他们觉得至少也要让意大利保持中立。
哈里法克斯觉得可以试试让墨索里尼出面调停,但他对于雷诺的提议并不认可。
他拒绝直接接触意大利,认为这有失尊严,让大英帝国向意大利人委曲求全,这太掉价了。如果让英国人民知道了,士气和民心会大受打击。
丘吉尔总结说:“这就是明知无用,还要为了讨好猪一样的队友而硬着头皮去做。”
哈里法克斯希望美国总统罗斯福出面调停,无论如何英国人都不能直接向墨索里尼或者希特勒提出和谈。
罗斯福倒是很乐意干这事,他给墨索里尼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你去劝劝希特勒,大家维持和平,事成之后,你想要什么,英法那边都好说。
但是英国内阁讨论后发现,让意大利保持中立的代价太高了,按照墨索里尼的胃口,意大利大概会要求直布罗陀、马耳他、北非突尼斯以及共享埃及,这种要求英国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二、敦刻尔克出现转机
德军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直插海边,将盟军分割包围。几十万英国远征军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这令丘吉尔非常担心。
战时内阁讨论的重点之一是如何把敦刻尔克的英军撤回来。但起初大家都没有抱太大希望,丘吉尔甚至觉得能撤出5万人就非常好了。
没有这支军队,英国抵抗的信心严重不足,因此求和的意见一度占了上风。
不过意外的是德军装甲部队突然停下来了,他们离敦刻尔克只有10英里,这给了英国人喘息的机会。
希特勒本来不想放过英国远征军,前线指挥官伦德施泰特建议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为下一步横扫法国剩余领土做准备。同时空军司令戈林也信誓旦旦的说,德国空军单独出击,就足够了。
英法联军利用这个机会,构筑了坚固的阵地,抵挡住了德军的攻势,为敦刻尔克撤退提供了保障。
而这一转机也为英国的抵抗增添了信心。
三、墨索里尼拒绝出面调停
墨索里尼收到了罗斯福的信,但他拿到信之后,非常鄙视的扔了。
他之所以拒绝调停,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希特勒的影响已经非常有限。
《慕尼黑协定》之后,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又闪击波兰,这些事都是瞒着墨索里尼干的。墨索里尼非常生气,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了德国的小跟班。
在这种局势下,墨索里尼不可能答应调停,他非常嫉妒希特勒,甚至可以说产生了恨意。
第二个原因是墨索里尼想趁火打劫,但他不希望用和谈的方式,他要自己拿回属于意大利人的荣誉和战利品,和谈得来的东西如同嗟来之食,只能让意大利更没面子。
28日上午,罗斯福被墨索里尼拒绝的消息传到英国内阁,主和派彻底绝望了。
四、妥协的代价非常高,近乎亡国
丘吉尔的战时内阁讨论的重点就是如果要和谈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
那么希特勒会提什么要求呢?
丘吉尔和内阁成员讨论之后,发现前景非常悲观,希特勒一定会要求英国更换亲德首相,然后很可能要求英国交出海军和空军。这样英国就会丧失独立地位,这种条件大英帝国是不能接受的。
丘吉尔觉得,如果和谈是这样的结果,那还不如坚持打,打败了顶多也就是这个结果了,但不管怎么说,打败仗跟求和性质上完全不同。
而且求和将不会得到美国的援助,美国会担心提供的援助会落入德国手里。
经过三天的讨论,英国最终决定抵抗。
英国的抵抗打乱了希特勒的计划,他一直以为英国会跟法国一样妥协。由于英国的坚持抵抗,希特勒不得不冒险进攻苏联,最终走向毁灭。